針灸是“針”與“灸”的合稱,針是銀針,針入人體的穴道,達到治療目的。灸是用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柱或艾條,點燃後熏灼穴道,達到防治疾病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 艾葉:是一種菊科植物,<<本草從新>>記載:艾葉苦辛、性溫、熟熱,純陽之性,能回垂絕之元陽,通十二經,走三陰,理氣血,逐寒濕,溫暖子宮,止諸血,溫中開鬱,調經安胎……以之灸之,能達諸經而除百病。

         由於艾葉性質溫暖,所以能振扶陽氣,又因氣味辛烈,故能通行諸經,調理氣血。辛主散寒,苦主燥濕。故以此作施灸的燃料。

           此外艾絨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燃燒時火力溫和,能直透皮膚,肌肉的深處,但若以其他物品代替則往往使人灼痛難受且效果不顯著。

           有好的艾絨作施灸,對以下各症都可取得良好效果: 

 
 
 
(一)
寒濕痺痛,沉寒痼疾,即氣血凝滯的疾病可用灸之,因艾灸具有溫經行血的作用,血見熱則行,見寒則凝,所以借艾灸作用以溫通經血,血行則病除。
 
(二)

對元氣虛陷脈微欲脫者,可用艾以溫補虛脫的陽氣起到扶陽固脫之效。
有了好的艾絨再辨明病症,灸時也要注意正確方法,施灸量,包括使用艾柱大小多少或艾條,灸多少柱或長短時間均要以病者體質,年齡及施灸部位決定。灸時可採用以下方法:

 
1、直接灸:
以艾柱直接置放在穴位上燒灼的稱為直接灸,時間上以患者感到灼痛時即將未燃盡的艾柱去掉,繼續另換一壯艾柱再燒灼,這種灸法,不致使局部皮膚起泡,化膿,灸後不留瘢痕。
 
2、間接灸:
在艾柱下加一襯墊物不直接燒及皮膚,其襯墊物要視患者不同病症,體質取不同物作襯墊,如脾胃虛弱,腹痛,慢性胃腸炎泄瀉等屬陽虛者多用隔薑灸。因患瘰,瘡瘍及毒蟲咬傷多用隔蒜灸(大蒜)。對於久痢,大汗亡陽,肢冷脈伏的虛脫病症,施以隔鹽灸。總之按其不同病者,於取不同藥物隔灸之。
 
3、艾條灸:
用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條,點著火後,直熨灸患處或施治的穴位,或剪段放在針頭上燃燒,針與灸同時施治,使溫針直達病處或施治穴位,達到治病目的。
 
如果是自我施灸,將灸一端燃後保持一定距離,置於灸的輸穴上熏灼,使局部感到有溫熱感,連續熏灸五至十分鍾至局部發紅為止,也是現代使用灸的常用方法。
 

如:謝女士,45歲,自述身體虛弱,臉及腳浮腫,易腹瀉,咳嗽,我觀患者神呆、臉蒼白、浮腫,耳穴「腎」、「膀胱」、「肺」、「大腸」等均有強陽性反應,原來病者年初因膀胱炎入過醫院,雖巳痊癒,但仍見疲勞,病者脈弱,苔白厚,舌淡,此乃脾、胃皆虛,即給予「神闕」穴隔薑灸30分鐘,針灸「太陽」、「足三裏」、「三陰交」等,再配於耳穴按壓丸治療,第二次覆診,病者非常高興說精神較好,而且可見臉及腳消腫,腸胃較好,10次為一療程後,上症基本攻善。

《靈樞,官能》篇說「針之不為,灸之所宜」,「灸」更可自我保健作用。上面談的「神關」穴,位於臍窩正中,屬任脈,效能是:溫陽固脫,健運脾胃,《醫宗金鑒》篇:灸「神闕」穴「主治百病,及老人脾虛泄瀉,又治產後腹瀉,小便不通,小兒脫肛等症。」所以體虛或久病患者可自行在家中溫灸。

體穴的「足三裏」位於外膝眼下三吋。脛骨前一橫指處,屬足陽明胃經合穴,此穴有強壯作用,為保健要穴,主治胃腸病,腹脹,泄瀉,水腫,腰腿酸痛,虛勞嬴瘦,常用艾灸「足三裏」,可增強體質,特別是體弱患者,老人,小孩均可治病及保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筆者餘德賢

 

以上“談針灸中的“灸”治療與保健”一文刊登於1990年8月15月香港文匯<<醫藥與健康>>版

 

針剌加艾灸治療慢性病效果從古至今均有很多報導。如:身體虛弱,易感冒、久咳、久瀉、面癱、半身不遂、關節痛、肩周炎或因精神緊張引致消化不良的胃腸病等等。

艾灸腹瀉有特效:

如:徐小姐,任職教師,工作緊張,一次感冒後,腹痛、腹瀉、疲倦、近半年來,每次小便時必有大便同時瀉出,有鼻敏感,早晚流鼻水。

患者脈弱、苔白、舌淡紅,耳穴的腎、脾、肺、大腸、神經衰弱點均有陽性反應,此乃精神緊張引致腎虛脾濕,給予補腎袪濕健脾為主。

體穴:(神闕穴艾灸)、針刺足三裏、三陰交、迎香等。

耳穴:枕、腎、脾、肺、內鼻等。

徐小姐經針灸治療後,大便正常。

艾灸對消化系統疾病有特效的病例很多,在此只舉一例。

神闕穴有溫陽固脫,健運脾胃之效,上文已有論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2.6.2007
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  Best viewed in 1024x768 with IE 5.0 above. Copyright©2007.
NGA YIN ACUPUNCTURE CLINIC. All rights reserved. Website designed by hkwp .